愽文约礼,悦然于心
当世之人,常深陷于知识洪流的漩涡中,信息如浪般奔涌,却每每涌向难以触及的彼岸;我们汲汲于学海,沉浮于纷繁的识见里,却常感心灵漂泊无依——仿佛所获皆属身外之物,未能真正穿透灵魂,化为滋养生命的琼浆。
“愽文约礼”四字,恰如先贤孔子对治时弊的箴言。“愽文”乃是广博地涉猎知识,以求识见之深厚;“约礼”则强调以礼自约,以道德为堤岸约束身心。此二者一放一收,一开一合,如双翼齐举,共托起人格的翱翔。然而古今之异殊为明显:古人眼中,知识与德行浑然一体,如树之根与叶般同气连枝;而今世之教育却常使“文”与“礼”分离为两截,知识徒然堆积于外,道德则形同虚设。如此,何谈知识内化于心,又怎能“悦然”于心?
那如何使“愽文”之所得,真正沉潜于灵府而焕发“悦然”之光芒?关键在于“内化”二字。
内化之始,在于以心会意,使理性认知融入心灵深处。孔子讲“学而不思则罔”,若只知囫囵吞枣,未能咀嚼消化,所得知识便如浮萍无所附着。唯经由个体生命之体察、思维之深究,将外在信息反复揉捏沉淀为心灵血肉,知识方能真正化为己有。曾子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正是此般内化功夫的践行典范——那反复的省察如同灵魂的雕琢,使道德律令最终成为他内在呼吸。
更深一层,内化之途需“约礼”为舟楫,以道德约束涵养精神。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此“克己”非扼杀自我,而是以礼为缰绳约束欲望,以塑造内在之秩序。当“约礼”成为自觉习惯,人便能如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”时,仍能焕发“不改其乐”的从容自得,此时道德已非外在枷锁,乃是内心泉源涌出的甘甜。
最终,内化臻至“悦然”之境,则显现为心灵的自适与畅然。孔子赞颜回之“乐”,其境界远超感官之欢娱,更是德性充盈后生命舒展的由衷之喜。当知识与道德真正汇流于心中,我们便如孔子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,在“愽文”的广博与“约礼”的约束之间,抵达了圆融自得、心灵澄澈的“悦然”之域。
“愽文约礼”的智慧,诚然非为将我们引回书斋故纸堆中;它昭示我们:知识唯有在心灵沃土扎根,在道德约束中淬炼,方能化作沛然生命能量,助我们在这喧哗时代里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家园。
那“悦然于心”的丰盈,不在书页泛黄处,而在你我将博识约行凝练为内在光芒之后——当知识熔铸为德性,灵魂便自有其不可撼动的芬芳与高度。(杭州余杭:王怀海)
版权声明:本站所发布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具有公开性、共享性的信息,发布此信息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更正、删除。投诉举报:admin#chuanshi.cn(#替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