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交通出行

行路与归心

  人常道"行有路,心有归",这话听来颇有些道理。行走世间,脚下自有千万条路可走;而心灵深处,亦当有个归宿。然而细究起来,这"路"与"归"之间,却未必如字面那般简单。

  世上之路,纵横交错,有康庄大道,亦有羊肠小径。人们行路,起初大约都怀着某种目的,或为谋生,或为功名,或只为看看远处的风景。我见过许多人,行路时意气风发,眼中闪烁着光芒,仿佛前方自有黄金屋与颜如玉在等候。然而走着走着,便迷失了方向,忘了初衷。路成了牢笼,脚步成了惯性,一日复一日地跋涉,竟不知为何而行了。这等人,纵使行了万里路,也不过是个移动的躯壳罢了。

  归心之说,尤为玄妙。人心思归,归向何处?故乡耶?家庭耶?抑或是某种精神境界?我观察过各色人等的"归心"。有人将归处定在老家的三间瓦房,纵使在外漂泊半生,梦里仍是儿时院落;有人将归心寄托于宗教,在神佛前寻得安宁;还有人,将归心系于某种理念或志业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然而也有许多人,心无所归,如风中蓬草,飘摇无定。这般人生,虽锦衣玉食,内里却是空的。

  行路与归心,看似两事,实则一体。无路之行,如笼中之鸟;无归之心,似断线之筝。我认识一位老匠人,做了一辈子木工,手上茧子厚得几乎感觉不到木纹。问他为何能坚持,他道:"每次看到木头在手里变成有用的物件,心里就踏实。"这便是他的归心。虽终生行走于工坊与家之间这条短短的路,心却有安放处。反观某些显达之士,周游列国,足迹遍天下,归来时空空如也,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,遑论心灵的归宿?

  现代人尤需警惕行路与归心的割裂。科技发达,交通便捷,一日之间可行千里之路;信息爆炸,瞬息万变,心灵却难以找到栖息之所。常见人们手执智能机械,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似乎无所不知,无所不至,实则内心惶惑,不知所归。走路太快,灵魂跟不上;看得太多,心灵反盲了。此乃时代之病。

  行路当有方向,归心须有依托。不必求路之远近广狭,但求每一步都踏实;不必问归处是豪宅还是茅屋,只要心安即是家。鲁迅先生当年"横眉冷对千夫指",走的是别人不敢走的路,归的是民族大义之心。路虽险阻,心有所归,故能一往无前。

  人生在世,行路与归心,缺一不可。无路可走,生命将窒息;无心可归,存在便失重。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路,安放自己的心。如此,纵使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,亦能心安理得。

  路在脚下,心在腔子里——这大约便是最好的状态了。(杭州余杭:王怀海)

关注【高速宝】微信公众号

版权声明:本站所发布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具有公开性、共享性的信息,发布此信息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更正、删除。投诉举报:admin#chuanshi.cn(#替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