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是无数个蝴蝶扇动的翅膀
暴雨冲毁便道那天,我的施工日志本正在记录第37个晴天。浸透雨水的纸页上,"K25+300路基填筑"的字迹晕成墨色的溪流,像极了三十年前被我划掉的职业规划——那时我刚从道桥专业毕业,笃定自己会成为设计院的蓝图绘者,而不是此刻满腿泥浆的施工员。
在工地摸爬三年后转岗监理,才看懂那些设计变更单背后的命运伏笔。半年前坚持要求补钻的地质孔,在隧道掘进到735米时逮住了隐藏的溶洞。当施工方抱怨耽误工期时,我摸着检测报告上的岩芯断面,突然想起初恋分手那晚在江边捡到的鹅卵石——某些错位或许正是为了避开更大的塌方。
现在作为业主代表协调各方,常对着航拍图上的盘山公路出神。那些顺应山势扭动的优美曲线,最初在图纸上只是生硬的折线段。就像五年前本要调往青藏项目的我,因为儿子高考留在了南方,却赶上省内首个智慧公路试点,在车路协同系统的调试中,找回了当年做毕业设计时对未来的想象。
施工规范里有个词叫"动态设计"。我们总在开路堑时遇见古树,架桥墩时发现暗河,于是图纸上的红线便生长出新的弧度。去年验收通车的新能源服务区,洗手间位置比原设计偏移了12米,只因施工时挖出宋代窑址。如今那些在遗址上建起的透光混凝土墙,正把八百年前的窑火斑驳投射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上。
养护工老周常说,路上最怕的不是裂缝而是死缝。他发明的沥青胶浆总要留三分活性,好让路面在热胀冷缩间自己找平衡。这让我想起儿子语文考砸那天,我带他去看刚铣刨的旧路面,摊铺机正把滚烫的新沥青注入伤痕——有些修复不需要完全覆盖过去,而是给新生长的力量留出空间。
黄昏的预制场里,龙门吊在余晖中划出金色弧线。手机弹出儿子的信息,他正用我上次讲的级配碎石原理制作多层蛋糕。远处新拌的混凝土在模板里缓缓成型,明天的太阳升起时,它们将带着此刻偶然混入的银杏叶,成为路基里沉默的星辰。那些我们亲手埋进时光的意外,终会在某个弯道的反光镜里,折射出命运温柔的偏光。(杭州余杭良渚:王怀海)
版权声明:本站所发布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具有公开性、共享性的信息,发布此信息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更正、删除。投诉举报:admin#chuanshi.cn(#替换成@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