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资讯动态

衢州沿江路:一江水墨间,四字写春秋

  清晨的衢江泛着薄雾,像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。沿江公路蜿蜒而行,如一缕墨线,轻轻勾连起碧水、青山与烟火人家。这条路,是衢州的脊梁,亦是流淌的诗行——以“绿”为墨,以“清”为韵,以“修”为骨,以“通”为脉,在钱塘江的源头,写下一卷人与江共生共荣的江南新赋。

  绿染江岸,路是草木的信笺。衢州的绿,是浸到骨子里的。沿江三十里生态廊道,樟树撑起穹顶,香樟的气息与江水潮声糅成一片。芦苇在浅滩上摇曳,白鹭掠过水面,翅尖沾湿了晨光。骑行绿道的老者说:“从前这里堆着砂石厂,机器一响,鸟都飞绝了。如今退岸还绿,倒像是把路种进了自然里。”的确,这条路不再只是沥青与标线的组合——它成了草木的信使。湿地公园的睡莲开了,绿道便蜿蜒成串起珍珠的丝线;乌溪江畔的枫杨黄了,公路便成了铺向秋天的地毯。连那些嵌在路边的“零碳驿站”,屋顶爬满爬山虎,太阳能板在树影间若隐若现,仿佛自然生长出的绿意驿站。

  清波照影,路是江水的知音。站在信安湖观景台俯瞰,江水如一块温润的碧玉。渔政船划过水面,拖出一道转瞬即逝的银痕。“‘清源行动’刚拆了上游三家养殖场,你看这水,能照见锦鳞了。”护江志愿者老徐指着江心的监测浮标,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云影共舞。黄昏时,总有人沿着亲水步道慢行。母亲牵着孩童,将面包屑洒向翻腾的鱼群;画家支起画架,把一江清波凝成颜料里的青黛。岸边的“河长公示牌”沉默伫立,而江水潺潺,日夜吟唱着人与自然的契约。偶有夜钓者笑谈:“现在江里的石斑鱼敢贴着岸游,怕是知道再没人往水里倒脏东西了。”

  修旧织新,路是时光的绣娘。水亭门古渡口,青石阶被江水浸润出包浆般的光泽。沿江公路在这里稍稍驻足,让明清老墙、民国商号与玻璃幕墙的咖啡馆并肩而立。老船厂改造的文创园内,生锈的龙门吊垂下紫藤花瀑,车床零件化作雕塑,齿轮转动间,仿佛还能听见往昔船工的号子。行至廿八都古镇,马头墙的影子斜斜落在公路上。非遗匠人坐在廊檐下,将衢州白瓷的残片嵌进水泥护栏,碎瓷映着天光,恍若散落的星辰。一位银发老者抚摸着新修的防洪墙:“石头还是从老堤坝拆下来的,缝里能摸到1955年刻的防汛标记呢。”修缮,从来不是抹去旧时光,而是让记忆与新生在江畔密密缝织。

  通衢八方,路是未来的琴弦。夜幕初垂,衢江大桥亮起流线型的灯带,如一架横卧江面的竖琴。货轮鸣笛驶过智慧船闸,北斗导航的光点在电子屏上连成星河。物流园区的无人卡车沿着公路疾驰,车灯划破夜色,载着常山胡柚、开化龙顶,奔向沪杭的万家灯火。而在“四好农村路”延伸的尽头,九华乡的民宿掌柜正用手机预订明天的果蔬:“沿江公路通了之后,上海客人的订单比枇杷花还密。”更远处,杭衢高铁的桥墩破土而出,像一支射向未来的箭矢——这条路,终将成为山海协奏曲中最清越的音符。

  衢州人常说:“江是路的镜子,路是江的倒影。”当晨曦再次染红江面,早行的货车、晨练的市民、觅食的鹭鸟,又在沿江公路上交织成流动的风景。这条路,早已不是冰冷的交通线,而是生长在绿水青山间的血脉,是刻着四字密码的基因链,更是衢州写给未来的长信——墨色未干,余韵悠长。(杭州余杭良渚:王怀海)

关注【高速宝】微信公众号

版权声明:本站所发布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具有公开性、共享性的信息,发布此信息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更正、删除。投诉举报:admin#chuanshi.cn(#替换成@)